小時候吃橘子,父親總會一手分兩半,卻不會讓皮分離,果肉就分給姐妹們。
一袋橘子吃下來,第二天的陽臺,肯定會整整齊齊的掛著昨天未被分離的橘子皮,待到皮收縮,失去水分,直至顏色變沉,就用鐵罐裝起,在之后的熬湯或者蒸煮中,添置一些。
長大后才知道,那些可以烹飪的叫柑皮,年份較新的,叫果皮,有了一定歲月的,叫陳皮。
在廣東一帶,陳皮的應用及其廣泛,時過境遷,走在廣東的街頭小巷,有一種熟悉的味道,叫陳皮香。
廣東有三件寶——陳皮、老姜、禾稈草
在古代民間,對陳皮的認同度可謂是一兩陳皮一兩金。老陳皮在民間的價值與地位高及藥食同療普遍應用。但在現代都市,忙碌的腳步和快速的發展,使之這傳統的味道,慢慢的離開餐桌,即便在藥用時,也只有濃郁的藥湯和苦澀后的一絲甘甜。
但陳皮,不該如此!
正因為不甘,在這個十一月,行走果園間,只為尋找這不可遺忘的味道。
在廣東新會,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陳皮村落在那里,要問當地的人哪里的陳皮最好,新會人會操著一口親切的話語告訴你:梅江果,梅江皮!
在百度引擎上輸入廣東新會梅江,對醒目的則是柑這個關鍵字,而在百度百科中,對于梅江村的形容,更是詳盡。
據稱當年1739年,乾隆四年設梅樹營,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,而當時的梅江為水訊,也就有了“訊地”這名。
在1840年清道光中的《新會縣志》則已記錄梅江為村落,并簡稱為“梅樹營村”,直至現在,更名為梅江,而為什么用江呢,可以搜索一下了解更多了,但不容置疑的是,梅江村在當時,就存在。
因為悠遠,所以熟耳能詳,梅江果園產區也正是因為如此,在新會眾多的果園中脫穎而出,慢慢的成了新會陳皮的定義。而期間的核心產區一線或二線規劃,梅江也自然而然的被規劃在一線當中。
踏進梅江果園,還懸掛在樹梢上的果,果皮似乎釋放著一種獨特的果木芳香,吸引著你靠近。
細細的看,細細的聞,濃郁的清香灌鼻而入,輕摘下一個,看著果農熟練的用小刀劃下三刀,便皮肉分離,皮還相連,肉還完整,劃下的刀痕,是皮的開啟,是清新香氣的彌漫。
核心產區一線梅江塞口圍梁總說:“梅江出產的柑,口感會相對清爽些,果皮在沒有摘下來之前,站著高一點的地方,陽光曬著,油亮油亮的,就像黃金被曬一樣發著光。”
但隨著發展,梅江的田地,將被征收,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整齊且規范的高樓,或是樓盤小區,或是商業商場,到處都是待開發的泥土色,讓再次回到這個地方的人,已經忘卻曾經是一大片的綠油油,收果季節更是金燦燦。
而今,可以清楚知道的是,梅江果園,只減不增,而梅江陳皮的價值,也正是如此!
梁總說:“時代在發展,我們沒有辦法阻止,唯一可以做的,能將所知道的工藝,所傳承的,給這一代乃至之后的代代所保留。”
所以梁總的新生果園已經投入種植,大面積的規劃,全體系的管理,讓歲月記得,我們不曾忘記。
如若想親身感受,在途徑梁啟超故居的路上,你用心留意右邊的果園,有這么一大塊田地,用了保護果苗不被家禽破壞的鐵網細心圈著,如果看見,便是一片適應時代變遷的新生果園!
我們共享歲月的味道!
關于版權: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。